主页 > 助听器验配 >
栏目列表

有效解决佩戴助听器后导致的堵耳效应?

来源:济南助听器验配网 作者:济南声佳听力 发表于:2014-01-15 09:01 点击: 查看评论
堵耳效应的定义:当外耳道口被堵塞后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称为堵耳效应(occlusion effect)。多出现在1KHz以下频率。骨鼓膜机制能很好的解释堵耳效应。由颅骨振动传入外耳道引起其内相对运动的气体,由于外耳道口的堵塞不能散播而全部经中耳传入内耳引起骨导
       堵耳效应的定义:当外耳道口被堵塞后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称为堵耳效应(occlusion effect)。多出现在1KHz以下频率。骨鼓膜机制能很好的解释堵耳效应。由颅骨振动传入外耳道引起其内相对运动的气体,由于外耳道口的堵塞不能散播而全部经中耳传入内耳引起骨导阈值低。每个佩戴助听器的弱听人士都会面临堵耳效应,有些人将它描述为说话时有空洞的声音或回声,而验配师们很难解决这类问题。

        当面临堵耳效应问题时,通常会考虑几种解决方法,有时降低低频增益;有时将通气孔耳道部长度缩短或扩大通气管直径;有时调高TK等等。

       如果是定制机,可以通过加装通气孔来改善堵耳效应;如果是常规耳背机,那么可以通过更换开放式耳塞或者选小一号的耳塞来改善,堵耳效应通常是因为低频听力较好高平听力损失的患者容易出现,那么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直接选配开放式的助听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或消除堵耳效应。

佩戴耳模或助听器后,堵塞了正常耳道,使本可以通过耳道泄漏的低频信号或被“堵”在耳道之内,听声感觉空洞、发震,佩戴者自己说话、咀嚼或吞咽时更为明显,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堵耳效应”。

       自己的声音通过颅骨振动和中耳结构传至外耳,引起外耳道软骨振动、耳道开放,软骨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外耳道被释放;耳道堵住时,软骨振动能量留在封闭的外耳道内,产生额外声压,报告指出口腔声带发出的70DB SPL 元音在被堵塞耳道中可以达到140DB SPL。

        口腔产生的信号和内部传递的骨导信号通路的长度不同,从口腔传出的声音要行经12-15CM才到达外耳,而同样的声音通过骨传导只需要1-2CM,因此经颅骨传导的声音先到达外耳道。

堵耳效应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出现了堵耳效应,则应按一下方法解决。

1. 首先检查助听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听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会比较虚,这会造成助听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侧。这种情况也可能由耳甲腔效应引起。耳甲腔效应是指助听器耳道部分与耳甲腔底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密闭耳道。这时需要抛磨助听器表面减少其与外耳道的密闭程度,降低堵耳效应。

2. 增加通气孔的直径。通气孔内径增加,长度缩短,会使得低频截止频率上移,增加低频衰减程度。减小堵耳效应。使用开放式助听器,比传统助听器拥有更好的佩戴舒适性。

3. 延长助听器的耳道部分。根据声学原理,助听器与外耳道形成的密闭空腔越小,堵耳效应越小。

4. 使用MCT(minimal contact technology,最小接触技术)。把耳内式助听器(ITE)尽量做的小一点,以便助听器能够更加深入耳道,与耳道骨部密切接触,其余部分与外耳道保持松散接触,以保持外耳道最大的开放程度,从而使得软骨部振动声能可以通过外耳道散发出去。

5. 少数患者对于堵耳效应极为敏感。对于这类患者,只能说服其慢慢适应。

        声音在密度大的媒介中传播比密度小的媒介(如空气)中快。声音由声带产生,从口腔散发出去的比直接通过颅骨多几毫秒,这些延迟可以成为助听器堵耳效应产生回声现象的原因之一。

       从口腔传出的气导声波会被助听器信号处理芯片进一步延迟几毫秒,尤其是数字助听器。该延迟增加了气、骨导传播速度之差造成的时间差,也加重了回声。

事实上,耳道内声压级被看成输入声压级(如从助听器中来)、鼓膜反射回的声压级和由耳道壁和中耳腔产生的额外声压级三者综合的结果,一旦耳道被助听器堵塞,便容易形成助听器堵耳效应。

       常见解决助听器堵耳效应的方法是开大通气孔,一般地,深耳道定制机很难达到2MM以上的通气孔。

       为进一步有效解决堵耳效应引起的困扰,目前一种新的耳模形式——开放耳被越来越多弱听人士接受,尤其是感音神经性听力受损者。

       开放耳是由特殊耳钩、开放声管和开放耳耳塞组成。
(责任编辑:济南声佳听力)

TAG标签: 堵耳效应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